大千居士的園林生活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撰文:胡以誠       
*
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從四川的[梅村],巴西的[八德園],美國的[可以居]、[環蓽盦],到外雙溪的[摩耶精舍],張大千所展現出來的,不只是對居所環境的講究,更是一種寬廣藝術生命的呈現。一個畫家除了創作無數作品感動世人,竟也將居所的營造作為另一種藝術表現,供旁人欣賞,讓後人看到一個悠遊於大部分的國畫創作者,對其居家佈置總有其考究之處,為求古典雅致的氣氛,將住家畫室妝點一番,既合乎美感的要求,亦能洗滌塵俗,達到身心舒坦的境地。其實,畫家文士構築園林是個悠遠的傳統,尤其在明清時期,文人兼具書畫家的身分十分普遍,在古代的繪畫作品中,我們時見描寫文人雅集、宴飲於佈置典雅的私人莊園之中,那是一種古代文人的理想生活方式,在這個私密空間之中,樹石花草,庭台樓閣之間展現出主人的生活品味,追求人工與自然的有機結合,有時候,三兩同道好友相聚於此,或抒發理想、或詠嘆感懷斯人斯事,充滿了浪漫的情調與溫馨的人情。
 
       大千先生正是家居營造的箇中翹楚,除了高超過人之眼光品味、深厚的傳統修養以及雄厚之財力,對景觀庭園之講究可說近乎[完美]般地苛求,他不只承續了古代文士對園林景觀的意義與價值,更擴展了視覺美感的層面。在藝術創作上,大千學古功深兼能創新,表現在園林之中亦展露了他的雍容大才以及不凡之氣度。長期旅居國外讓大千先生擁有更恢宏的視野,他在園林中對植物的栽種與安排十分重視,花草樹木的姿態、品種、擺設極其考究,對人工建物則不拘於傳統,有時甚為簡樸,卻別有一番新意。大千先生像是睥睨古今的巨人,是古亦今,傳統與現代皆為所用,藝術的完美呈現才是最終極的目標。
 
       曾赴巴西入大風堂門下的孫家勤教授回憶:大千先生為了有個適當的賞月環境,以數輛卡車載運白石,將之鋪於地面,到了晚上,明月懸空,銀色月光灑落,每每憑添了映照之趣;當景觀配置發覺有所缺憾時,大千先生從來不肯妥協,他絕不允許任何的[遺憾]出現在他的庭園景觀之中,曾有一次,為了追求樹木姿態與景觀的搭配合於理想,將一棵才栽種的松樹搬移他處,過程之中可能動用了無數的人力與金錢,也可能冒著松樹死亡的風險,但是為了讓景觀配置更加圓滿,這些犧牲與開銷也就不算什麼了;五亭湖(八德園中的人工湖泊)中,放置了數顆湖石,按照大千先生的審美標準,當然不能隨便堆放就可以交差!他親自指揮工人在湖水中調整石頭之方向、角度。為求完美,大千先生不惜工本、事必躬親,十足的完美主義者。
 
       大千先生的庭園佈置與繪畫創作之間的關係亦十分密切:從園中的奇石花樹中,畫家觀察、感受到無數可供創作之靈感,相對地,大千先生亦從繪畫所領悟到的美學原則來修飾、調整其庭園佈置,古人所謂的[胸中丘壑]頂多藉由筆墨化為紙上雲煙,大千先生則更進一步將之化為可觸可感的實際景象;從一例子可以說明:八德園內,先生在五亭湖中興建半島,上建一亭,此一動作的用意據大千先生表示,以景觀視野而言,湖面一眼即能望穿,少了掩映之趣,以一島一亭遮斷部分湖水,水面則產生了多層次的空間,也就合乎繪畫中。

       在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中曾有一段文字:水欲遠,盡出之則不遠,掩映斷其脈,則遠矣。其中,以[掩映斷其脈]的方式來表現流水之悠遠,這是郭熙在描繪自然景像時所體會到的構圖原則,卻與大千所追求的視覺景象不謀而合,證明了藝術創作的普遍性,也說明了大千之生活與藝術表現上的關係。
 
       一個終生從自然與傳統學習的藝術家,在景觀的世界裡融合了自然與中國藝術精神,簡單的說,大千先生的庭園就像是一件三度空間的藝術創作,而且,其技巧複雜程度,內涵的深刻程度,實不亞於時下所流行的裝置、空間藝大千先生對生活環境的追求如此嚴苛、對生活之情調如此考究,並非為了附庸風雅、炫示財富,在他的觀念之中,藝術家應對自已的作品負責,當盡一切努力使其達到完美,庭園景觀對他而言,既是他藝術創作內容的一部分,又可提供無數繪畫創作的養分,將生活視為修養,藝術生命才能源源不絕。
*
巴西(八德園) 
*
 美國(環蓽庵門前及上圖自題匾額)  
*
 美國(可以居)